限购半年天津楼市成交降温 买家理智预算做主

发布时间:2011/9/6 12:00:06 浏览次数:135 来源:


       限购令在津执行的半年时间里,买卖双方的心理也都产生了较大变化。购房者从对于房价暴跌的预期开始转向冷静的观望或寻求机会出手,楼市的成交降温与买卖双方理智度提高,都是限购令半年来最显著的成效。楼市价格整体稳定,让买房者的心理预算比限购令刚出台时上涨三至五成;限购的规定更让婚房买家们纠结于周边区域商品房还是市区二手房。

  ■刚需买家首选标准仍是预算

  虽然不少商品房项目不断推出赠面积、赠装修、赠家电基金或者会员可享受优惠点数等各式各样的促销活动,但对于限购令后刚需占据主要市场的楼市来说,以价格作为首选衡量标准的心理仍在刚性需求买家中占到九成以上。

  记者在本市南开区、河西区和北辰区的3个楼盘采访统计发现,被调查采访的32人中有19人要购买改善型住房,而在项目现场咨询后,19人中的14人明确表示总房款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记者在本市不同区域内随机采访的77人中,有70人都将预算作为看房的首要考虑因素,无论新房还是二手房,买家都会计算自己可承受的最高总房款,并以此作为置业预算标准选择置业对象。

  据了解,本市商品房市场中,预算在100-200万元之间的购房者在多数楼盘的销售中可占到四成左右,其中改善型购买和刚需购买者的比例基本持平;100万元以下及200-300万元之间的房源求购者则各占到总销量的两成左右,前者基本都是首套置业的刚需买家,后者则以第二套或第三套改善型买家为主。二手房市场中,预算50-100万元的房源约占总成交量的二至三成,购买者基本都是首套置业者或婚房、老年改善等刚需买家;100-200万元之间房源成交量约占市场一半左右,其中六至七成的买家都是改善型购买者,婚房买家比例也有三成左右。

  ■买家心理价位提升三至五成

  限购令出台后,全市商品房和二手房的成交量都大幅下跌,但经过半年的市场磨合,房价并没有像一些预言那样“暴跌一半”,购房者们也将购房的心理预算重新进行调整。业内人士透露,眼下购房者的置业预算已经比限购令刚出台时上涨三至五成。

  “别看市场住宅实际售价变化并不大,但购房者的心理价位却已经历了多轮大幅震荡。”售楼员孙枝表示,限购令刚出台时,很多购房者都寄望于房价大幅下跌,观望情绪很浓。“4月份时,有些意向客户直言,要等到价格再降3000元甚至更多才会买,但这几个月下来,市场价格略有下降和波动,但整体基本稳定,一些购房者又开始重新考虑以现在的市场价购买。”

  在总体的受访者77人中,约五成想购新房的买家表示自己购房的心理价位已经比限购令执行初期有所提升,“越是观望,自己预订的条件就越容易改变。”打算改善住宅的齐女士透露,4月份她认为房价肯定会跌,希望能用100万元左右的预算购买120平方米的住宅,但现在她的心理价位已经涨至150万元左右,预算足足涨了一半,“即使这样,想买商品房还是不够支付大户型。以现在该区域商品房平均17000元/平方米计算,150万元只能在环城四区购买90平方米以内的小户型。” 

  两成婚房买家徘徊二手房边缘

  到底是买周边区域商品房还是市区二手房?是要提前预备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还是选择更好的社区环境?购房指标的限制让婚房买家们越发纠结。据非官方调查显示,约有两成左右的婚房买家都会在商品房和二手房之间犹豫,并以更加全面的综合条件考量选择。

  事实上,限购令出台后,不少市内六区的商品房项目也都尝试推出小户型产品迎合市场需求,但真正吻合购买需求的房源似乎并不充足。一方面,和平、南开、河北等区的核心地段今年都有小户型住宅推出,但价格都在2.2万元/平方米以上,即使60-70平方米的小户型,总价也要140万元左右,对于多数婚房置业者来说仍很吃力。另一方面,市区一些在售的小户型产品,相对性价比较高的往往属于公寓性质,产权在40-50年,且使用煤水电气等生活成本都要按商业费用标准计算。这些都让多数婚房买家对商品房望尘莫及,因此将目光转向了市区二手房。

  记者在本市多家二手房中介门店以及南开区、河西区、北辰区部分楼盘的采访中,共采访约77人次,准备结婚置业的年轻人约33人,而咨询二手房作为婚房的买家数量达到14人,二手房买家占到婚房求购者数量的42%。

  在随机采访到的买家样本中,约四成准备结婚的年轻人或是给儿女结婚买房的父母们认为市区二手房与周边区县新房比起来虽然有一定房龄,但毕竟交通发达,上下班路程耗时相对较少,距离父母家也比较近,便于互相照顾。有业内人士分析,这一类准备购置婚房的购房者一大共同特点是不希望住得太偏,而紧邻市区周边的新房价格实际并不便宜,于是将市区二手房作为集中的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