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保障房的样本项目建设了10年之久,至今仍有40余万平米建筑面积尚未完工,而项目承建方为此巨亏21亿元。
1月20日,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住总集团董事长张贵林的一份议案,引起了参加北京“两会”的诸多媒体的关注。这份名为“发挥国企主导作用参与保障房建设”的提案中,提出了保障房建设中存在的激励机制问题,以及如何鼓励国有企业进一步积极参与保障房建设的建议。
这份议案直指当前保障房投建领域中的亏损现象——前述出现巨亏的保障房样本项目,正是由北京住总集团承建的北京翠城经济适用房项目。
这不是孤立的个案。记者了解到,北京及其他城市均存在保障房领域投建亏损的情况。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一位专家表示,目前各地保障房建设的主要力量是当地国有房地产企业,2007年和2010年下半年建筑行业成本连续两次大幅度上升,让很多参与保障房建设的企业陷入亏损。
2011年,全国计划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房屋1000万套,其中近半是公共租赁房,主要依靠市场化融资来解决建设资金,如果保障房投建回报及激励机制的设计问题得不到解决,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就难以调动起来,保障房大规模建设的中长期可持续性亦无法获得保证。
10年巨亏21亿
在10多年的建设期间,投建企业遭遇巨额亏损,致使项目屡屡步入危境
1月21日上午,家住“翠城馨园”的张大爷,正在翠城公园里锻炼身体。
由于旧宅拆迁,张大爷成为北京市最早一批的经济适用房保障对象,2003年,他分到了翠城的一套2居室,现在同老伴、孙子住在一起。
作为翠城首批住户之一,他见证了这片北京东部规模最大的经济适用房社区10年建设历程。
2001年,翠城项目一期开工,到2005年初,一期和二期的业主如愿以偿住进了新房。然而,随后的四期业主却遭遇延期交房的困境:他们在2004年6月与项目开发商北京住总集团签订了2年后收房的合同,但到了预定交房的日子,他们却无法如期收房。
2006年,翠城小区延期交房一事,曾引起北京市建委等多个部门的高度关注。
北京住总集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记者,翠城项目早在1998年即已立项,彼时立项定价为3180元/平方米;而待2004年小区一期落成之时,项目已经出现严重亏损。
由于继续建设要承担更大的亏损,翠城项目施工暂停,住总集团与北京市建委就亏损问题展开交涉,但补偿方案没有立即起效,该项目遂开始持续拖延工期,由此造成延期交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