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限购成为当下地方政府调控楼市的“利器”。“十一”长假前夕,深圳下发通知明确提出,深圳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两套住房;对于能够提供在深圳市一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保缴纳证明的非深圳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一套住房。近日,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再次强调将严格执行相关限购政策。
“限购令”彰显了地方政府遏制高房价顽疾的决心,其积极姿态当得到肯定。但房价未来走势的决定性因素是市场预期。如果限购令无法撼动上涨预期,那么最终难免沦为“空调”。此前楼市调控的经验表明,激活市场自发调节机制或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绩效。就此而言,热议中的房产税政策当尽快走向前台,是为引导房价回归理性的必然之举。
事实上,“限购令”并非深圳楼市调控的创举。几乎是在同时,厦门也掷地有声地推出了限购措施,北京更是在今年5月就采取了限购措施。不可否认,近期楼市“二次调控”靴子终于落地。但让地方政府始料不及的是,坊间各种规避政策管制的“技巧”也接踵而至,诸如假离婚、办假身份证、假社保证、找亲戚联名等所谓“妙招”也渐次浮出水面。地方楼市调控与市场抵制情绪的碰撞预示着,单纯的强制限购政令或许抑制部分当前成交,但其实质仅是部分购房需求的推后而非“消除”。只要楼市增值的预期仍存,坊间对相关政策的“抵制”情绪就难以消弭,进而激起下一轮房价的报复性反弹。
对于上述推断,北京此前的“限购令”结局就是一个印证。今年“五一”前夕,北京市出台通知,要求同一购房家庭只能在本市新购买一套商品住房,并对骗购行为提出重罚。此举直接导致北京五一楼市的冷清,观望情绪升温,但最根本的价格问题却未见实质性松动。此后的官方数据表明,6月份,北京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3.5%,而且这一升势一直延续至今。
可见,深圳等地的“限购令”仍无法切中房价飙涨的“七寸”。直观看来,该政策直指投机性特征明显的多套房购买需求,但却忽略了投机表象背后的动因,即未来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商品房增值空间。以此判断,只有增加房屋投机的保有成本、压缩增值幅度预期、放大投机风险,以“趋利避害”为本性的投机客们自然会放弃在房地产市场掘金,而无需政府部门的外部施压。
所以,市场自发调节机制是抑制楼市投机的一剂良药。但遗憾的是,利用市场“无形之手”也是当前我国楼市调控的一项薄弱环节,以保有税为代表的杠杆调节一直付之阙如。显然,目前在既有调控政策都已使用到极致的情况下,房产税已然成为悬在楼市供给方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应尽快明确推出的具体时间表。对比于其他税种,房产税具有提高房产持有成本的独特功能,而且有助于割断地方政府与房产开发间的利益关系,有可能改变楼市对调控政策的持续 “免疫”状况,遏制市场快速回暖甚至暴涨的恶性后果。
日前公布的楼市“二次调控”提出,加快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并逐步扩大到全国。这或许是国内房产税实至名归的前奏,让刚性需求看到了居者有其屋的曙光。需要强调的是,只有尽早推出房产税,才会避免“限价令”等强制性行政调控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