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环保局公布了广州64条河涌5月份的水质监测数据,记者统计64条河涌前5个月的数据发现,中心城区中白云区、天河区、海珠区辖内的所有受监测河涌没有一个月达标。全市12区市,从化的保护要求最高,但依然能稳定达标,南沙则是唯一一个河涌水质能超过目标保护水质的辖区。
近日,广州市环保局公布了广州64条河涌5月份的水质监测数据,记者统计64条河涌前5个月的数据发现,中心城区中白云区、天河区、海珠区辖内的所有受监测河涌没有一个月达标。全市12区市,从化的保护要求最高,但依然能稳定达标,南沙则是唯一一个河涌水质能超过目标保护水质的辖区。
被监测64条河涌达标率为18 .75%
统计广州市环保局发布的64条河涌今年前5个月的监测数据,只有12段河涌能比较稳定地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的要求,占64段河涌的约18.75%。
5个月内没有达到过功能区目标水质要求的河涌有40段,占64段河涌的62.5%。分别是:白云区7条,沙河涌(白云段)、石井河、新市涌、白海面、江高截洪渠、海口涌和跃进河;天河区6条,沙河涌(天河段)、猎德涌、程界涌、棠下涌、车陂涌和深涌;越秀区1条,沙河涌(越秀段);海珠区7条,赤岗涌、海珠涌、黄埔涌、北濠涌、赤沙涌、石榴岗河和康乐涌;荔湾区6条,荔湾涌、剑沙涌、沙涌、沙基涌、驷马涌和东塱涌;黄埔区3条,南湾涌、文涌和南岗河(黄埔段);花都区4条,天马河、新街河、田美河和雅瑶河;番禺区3条,丹山河、沙墟涌和屏山河;萝岗区3条,南岗河(萝岗段)、鹤支坦涌和乌涌(萝岗段)。
64条河涌中从化市小海河水质最好
将被监测的64条河涌按照行政区域划分会发现,白云区、天河区以及海珠区辖内的被监测河涌水质达到功能区目标水质的达标率全是零。而按照水质情况来看,水质最好的是从化和增城。
地处中心城区的6个行政区域中,白云区得分最低,得分约为4.486,64条河涌中白海面、海口涌、跃进河三条河涌并列倒数第一,得分为3分,皆位于白云区内,且区内7条河涌1-5月份水质皆在劣Ⅴ类范围内,并且没有达到河涌的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即达标率为零。
而排名倒数第二的天河区六段河涌、排名倒数第三的海珠区内七段河涌在1-5月份内从没有达到过功能区目标水质要求。
从化市只有一条小海河纳入到监测范围,其水质保护要求是二类水,其监测水质连续5个月都达到二类水的标准,尤其在5月持续降雨的情况下,能保持如此高的水质,非常不容易。其水质是所有64条受监测河涌之中水质最好且最稳定的一条。
水质好的河涌还有增城区,其受监测的河涌有派潭河、二龙河以及西福河,保护目标水质分别为二类、二类、三类,其中西福河连续5个月全部达标,二龙河前3个月达标,4月、5月可能受到降雨影响,为三类水。派潭河的水质比二龙河则略差一点,5个月中只有2月份达到了二类水的要求,其余4个月均为三类水。
唯南沙水质超标完成保护任务
全市整体的监测数据显示,广州河涌水质中,南沙、从化、增城、番禺的水质保护得不错,得分分别为11.2、10、9.6、9.2。这说明南沙的水质保护超过了目标水质的要求,也是广州唯一一个能超过目标水质要求的;从化能够稳定达标,增城以及番禺离保护目标非常近。
此外,越秀、萝岗、荔湾、黄埔、花都的得分在7.9分到7.2分之间,倒数三名的白云区约4.5分、天河区6.1分、海珠区6.7分,这离保护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分析南沙的情况发现,南沙有3段河涌:蕉门河、蕉门村涌、金洲涌,这3段河涌在64条河涌1-5月份平均分的排名分别是:第一(11.8分)、第二(11.4分)、第五(10.4分)。但其得分主要和其保护目标比较低有关系,3段河涌的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都是五类,蕉门河及蕉门村河每月的水质都高于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因此得分很高。而白云区的石井河,其保护目标是三类,但实际监测水质每个月都是最差的劣五类5的水质。
中心城区越秀最佳郊区花都最差
从排名可以发现,位处郊区的区市成绩比较好,南沙、从化、增城、番禺占据前四名,越秀、萝岗则分别是第五名、第六名。
越秀区作为中心城区排在了非中心城区的萝岗区和花都区前面,得分为约7.9分。其辖区内有东濠涌、新河甫涌、沙河涌(越秀段),花重金砸出来的东濠涌为越秀区的排名做出了明显贡献,其目标水质为五类水,今年1月、3月、4月都达到了五类水的要求,2月和5月在达标的边缘,水质为劣五类1。新河甫涌水质对比中心城区的其它水质,虽然只有在4月份达标,但是其它4个月都处于劣五类-2的水质水平,沙河涌越秀段依然比较糟糕,基本处于劣五类-5或劣五类-4的状态。
花都区作为非中心城区,但河涌水质排名却排在倒数第四名,其6条河涌的保护等级也并非像增城从化那么高,但也不像南沙全都是五类水那么低,其中有4条是五类水的目标,新街河和天马河的保护目标比较高,分别为为三类水和二类水。比较糟糕的是,这两条河涌的水质现状都比较糟糕,处于劣五类-1到劣五类-3之间。
指标体系及评分说明:
此次南都对广州市河涌水质进行的各种分类解读及排名,所有依据为广州市环保局官方网站上每月公布的广州市辖区内64条河涌的水质监测数据。为了方便进行同类比较,以及直观体现受监测的河涌水质现状与国家要求的保护目标之间的差距,南都将不同的水质状况换算成可比较的分值。其具体划分方法是:
以广东省要求的具体河涌水质保护目标为基准,如果监测的实际水质和保护目标水质在同一等级则计10分,每高于一个等级加一分,每低于保护目标水质一个等级则减一分。
比如,5月份石井河的实际监测水质为劣五类4级,而其保护目标水质为三类水,因此实际监测水质与保护目标相差6级,因此计分为10-6=4分;荔湾区花地河5月份的实际监测水质是四类水,而保护目标也是四类水,因此计分为10分;南沙区的蕉门河5月监测水质为三类水,而其保护目标为五类水,因此其实际水质高于保护目标水质两个等级,其计分为10+ 2= 12分,以此类推。
根据国家发布的水务功能和标准分类,承担不同功能的河涌其水质的保护等级目标不同,饮用水源和农业灌溉水以及景观水的保护目标是截然不同的。而哪条河涌具体承担什么功能,则由广东省政府来审核确认。
在国家发布的水域功能和标准分类中,差于五类水的水质统统称为劣五类,为了更直观地反应水质以及污染程度的实际状况,广州市环保局则根据污染的程度将劣五类水再次细分,也划分出从劣五类- 1到劣五类-5五个等级。
水域功能和标准分类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5类:
Ⅰ类(一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二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三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四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五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对应地表水上述五类水域功能,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值分为5类,不同功能类别分为执行相应类别的标准值。水域功能类别高的标准值严于水域功能类别低的标准值。同一水域兼有多类使用功能的,执行最高功能类别对应的标准值。实现水域功能与达功能类别标准为同一含义。
数说
下雨并非一无是处河涌臭味淡
降雨一直是河涌污染的一大“杀手”,其中处于达标边缘的河涌东濠涌最为明显。降雨会导致洗马路的泥水、污水从地面流入河涌。此外,支涌截污不充分的,遇到大雨还要开闸将污水和雨水一起泄洪,导致原本可以勉强达标的水质再次污染。
从统计数据上也能明显看出来的,广州1月份有18段河涌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2月份有14段,3月份有18段,4月份有17段。1-5月份河涌水质达到Ⅴ类标准的分别为:1月份有21段,2月份有17段,3月份有19段,4月份有20段,5月份只有16段河涌水质达到Ⅴ类标准。这和5月份的持续降雨有直接关系。
不过下雨也并非一无是处,如果以黑臭指标来看,广州市河涌中最黑臭的劣Ⅴ类-5河涌数量1-5月份分别为:1月份,16段;2月份,15段;3月份,13段;4月份,12段;5月份只有8段。1-5月份最黑臭的劣Ⅴ类-5河涌数量一直在递减,5月份降水最多,最黑臭劣五类5的河涌最少。
因此,在记者实地走访过程中,市民对河涌污染的意见集中在夏天阳光强烈的时候,因为这时水量少,臭味最浓烈。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5月水质为劣Ⅴ类-5的河涌包括:白云区的白海面、江高截洪渠、跃进河、海口涌、新市涌;海珠区的海珠涌、康乐涌;天河区的棠下涌。
行动
治水大幕再启专家建议成立公咨委
根据广东省及广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安排,目前广州市已启动了自亚运治水以来的又一次大规模治水行动。与亚运大治水明显不同的是,此次治水更讲究系统性、科学性,计划以流域为单位,一条一条研究,一条一条治理。到明年年底前,广州市要完成16条跨界河涌的整治,使得其水质不得有劣五类水的存在。这些河涌包括石井河、流溪河、花地河等重要河涌。虽然名义上跨界河涌是16条,但实际上水网相互联系,要使得这16条河涌达到整治的要求,需要治理的河涌远不止16条,仅一条流溪河,几乎需要对全流域的支涌都要进行治理。
不过官方对此次治水行动非常低调,前不久广州市环保局官方网站上,密集发布了白云区、花都区各河涌清淤工程的环评审批前公示,但此轮跨界河涌治理到底需要花费多少钱,官方一直没有公布。
一直关注广州治水的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李平日表示,广州亚运大治水有非常多的经验,也有非常多的教训,广州市在这一轮大治水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广纳民意。“东濠涌就一条河涌就成立了公咨委,我觉得这个办法非常好。但是全广州市的治水行动,没有公咨委,我觉得非常有必要也搞一个。毕竟需要花费那么大一笔钱,治水也是为了大家,应该多听听市民的意见。”李平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