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助推深国际化 10家深企将进入世界500强

发布时间:2015/5/22 9:00:11 浏览次数:180 来源:


      21日,深圳第六次党代会召开,党代会报告提出,深圳未来5年主要目标任务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其中,在主要目标任务中包括:努力建成更具改革开放引领作用的经济特区;努力建成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努力建成更具辐射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努力建成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努力建成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

  对于这份党代会报告,南方日报记者特摘取其中的关键词,通过解读来透视深圳未来5年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1.

  □关键词 开放型经济

  力争建成全球一流湾区城市

  报告摘要

  发挥好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排头兵作用;率先建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加快将深圳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枢纽;打造经贸合作重要平台,推动本土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力争5年“一带一路”区域贸易总额实现翻番;加快自贸区建设和前海开发开放;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外贸份额,挖掘东盟、中东等外贸新兴市场潜力。

  2000家深企投资120多个国家

  在开放型经济方面,深圳作为邓小平亲自倡导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一直被看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近年来,深圳一直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开放经济模式。深圳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一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其中,出口在全国大中城市连续21年居首。深圳市工业增加值中的50%由外资企业贡献,全市实际对外直接投资约占全广东省40%。“走出去”投资的企业逾2000家,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金额累计数百亿美元。同时,深圳加快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统计显示,2014年,深圳外贸出口总额2844.03亿美元,扣除融资性贸易因素后实际增长9.7%,连续22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而在开放型经济的路径中,“一带一路”正在成为重要抓手。深圳市经贸信息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国家“一带一路”规划的15个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之一,深圳在区位、外向型经济、产业与创新等方面拥有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优势,具有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诸多有利条件。

  专家指出,深圳要发挥地缘、商缘、人缘优势,依托粤港澳,以交通、经贸、人才为重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强化深圳的远洋集装箱枢纽港功能,完善航空运输体系,鼓励招商局等重点企业参与沿线国家的港口、机场建设,推进多港联动。

  116家企业进出口额超亿美元

  年初,深圳市交委提出,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圳在交通方面将要进行拓展。据透露,深圳将构建深圳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力争与泰国林查班港、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和印尼雅加达港建立国际友好港关系,深圳国际友好港数量达到17个,优化国际航线网络支持招商局等企业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进行港口建设布局。同时,深圳也将紧抓船舶大型化机遇,完善港口基础设施,优化国际航线网络。加快完成铜鼓航道满足2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通航的要求,增开至东南亚、中东、欧洲地区航线,力争深圳港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达到238条、国际集装箱中转业务占比达15%。

  目前,深圳已布局与东盟、南亚、西亚、北非等有关区域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开放和升级。深圳市经贸信息委透露,在货物贸易方面,深圳去年与64个“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总额为827.3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17%,进出口超亿美元的企业有116家;技术贸易方面,深圳去年与2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技术贸易往来,全年技术进出口金额6.1亿美元,占全市技术贸易合同金额比重11.8%。服务外包方面,2014年,承接了2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全年月离岸执行金额达2.9亿美元,占比10.4%;投资合作方面,截至2014年底,深圳累计从64个“一带一路”国家引资26.84亿美元,主要涉及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领域。而2014年,华为、中兴、长城开发等重点企业在境外投资项目30个,投资总额3.16亿美元。

  开放型经济是外向型经济升级版

  在全球湾区经济版图中,深圳正处粤港澳大湾区的要冲,这里是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工业制成品的重要供应地。因此,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深圳将结合建设广东自贸试验区前海蛇口片区,力争到2030年建成全球一流湾区城市、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城市。

  深圳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教授魏达志表示,深圳目前正在从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开放型经济是外向型经济的提高阶段,开放型经济更强调通过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获得经济的健康发展,如推进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推进深港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等,都是通过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解决世界资源的重新配置,并试图建立更加高级、更加开放的产业体系。

  “未来深圳需要率先在全国建立适应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现代服务业体系,并通过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的合作与引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打造深港全球性的中心城市。”魏达志表示。

  2.

  □关键词 自主创新示范区

  “深圳的发展潜力可能比硅谷大”

  报告摘要

  率先形成符合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25%,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76件以上。

  研发投入比为全国平均水平2倍

  记者了解到,2014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02%,约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已相当于国际上排名第二位的韩国。

  2014年,深圳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各大中城市的首位,是5年前的3.1倍,达65.7件,相当于每150人就有一项新发明。

  值得关注的是,在研发投入方面,深圳目前的研发投入主要来自于企业。2014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640亿元以上,是2009年的2.3倍。这一年,仅华为一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就达408亿元人民币,占年销售收入的14.2%,远超过当年的净利润279亿元人民币,也高于苹果公司2014财年60亿美元的研发支出。2014年,中兴通讯全年研发费用达到90亿,研发占比达到11%。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在深圳创业板上市的44家深圳公司中,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10%的有11家。相比之下,在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2014年底公布的全球研发投入排行榜上,全球十大研发投入最多的公司中,研发投入比超过10%的企业只有5家。苹果公司2014财年研发的支出为公司营收的3.3%,此前两个财年这一比例分别为2.6%、2.1%。

  “深圳强的是产业链,缺乏的是源头创新。”深圳某新型研究机构负责人21日告诉记者,深圳在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同时,源头创新上相对较弱,政府在科研上面的经费投入还应进一步增加。

  深圳全球人才吸引力越来越强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陆健近期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也提出,深圳目前在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包括缺乏大科学家、缺乏大的科学工程、缺乏大的科技成果、缺乏大的科学装置、缺乏大院大所等。

  此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深圳将全面落实《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率先形成符合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聚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拥有一批世界知名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创新中心。

  “深圳的发展潜力可能比硅谷还大。”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认为,深圳与硅谷有相似之处,尽管目前深圳在高校等方面与硅谷相比还较弱,但深圳也有自己的优势,对年轻人、全球人才的吸引力已越来越强,硅谷在产业链等方面也存在空心化的问题,深圳再过20年甚至有可能超越硅谷,在未来全球科技版图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3.

  □关键词 全国经济中心城市

  2020年深圳GDP总量要达2.6万亿

  努到2020年,深圳GDP总量达2.6万亿元左右,现代产业体系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服务业高端化特征更加明显。

  未来产业初具规模;传统优势产业实现转型升级;金融中心、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功能显著增强,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配置中心、信息资源交流中心和高端商务活动聚集地;湾区经济形态和布局强化,成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枢纽城市。

  报告摘要

  去年第三产业GDP比重已超57%

  从经济总量上看,深圳常年稳居内地“第四城”的位置。从人均GDP上看,深圳保持着全国领先地位。

  据深圳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深圳市生产总值(GDP)达16001.98亿元,同比增长8.8%;全年全市人均GDP达14.95万元,相当于2013年韩国的水平,居内地副省级以上城市首位。

  除经济总量可观,深圳产业构成也更加合理。截至2014年底,在深圳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超过57%,其中以现代服务业表现最为突出,占据第三产业份额的大半壁江山。

  过去5年,深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由此确立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着强劲发展态势,以文化创意产业最为突出,去年增长率高达17.4%。进一步增强了深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健康度。

  好的经济往往会产生外溢效应。随着深圳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其经济辐射力、带动力也进一步得到提升。据统计,近年来内地赴深招商的成果中,“深资”占八成左右,深圳已成为中国最受青睐的招商引资中心之一。

  同时,新型的产业业态正成为深圳持续发展的动力,各种所有制的企业汇聚在深圳,尤其是民营高科技企业,比如腾讯、华为等经济辐射能力更是可观。

  深圳经济辐射范围广但强度低

  建成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需要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做支撑。从国内看,2014年深圳的GDP总量仅为上海、北京的68%和75%,与广州的差距有扩大趋势。天津、苏州、重庆的追赶脚步越来越近,深圳GDP第四的位置,面临较大挑战。

  此外,三次产业结构作为反映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圳需要补齐的短板。据了解,目前全球现代化和国际化程度高的城市,服务业在其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在70%以上,而深圳的服务业占比还不到60%。

  如今的深圳还面临着人多地少的困境。深圳人均GDP和GDP地均集约度,虽然在内地城市中保持较高水平,但是与香港、新加坡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以地均集约度为例,深圳每平方公里产出目前不到香港的1/2、新加坡的1/3。与东京、纽约、伦敦等城市相比,差距更是明显。

  经济中心城市功能强弱,还主要体现在辐射能力上。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教授钟坚认为,深圳与北上广等城市相比,中心城市功能存在明显不足,深圳经济的辐射范围较广,但辐射强度普遍较低。“特别是对珠三角等近域腹地的辐射强度明显不足,自身的优势腹地尚未形成”。

  利用自贸区打造更多优势产业集群

  党代会报告除了提出深圳未来5年的GDP发展目标之外,也为深圳未来产业转型指明了方向。钟坚认为,要实现上述目标,深圳必须进一步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只有改善人居环境和营商环境,加快科学、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才能够形成高端要素聚集的产业功能区、人才高地、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

  对于报告中提到的发展湾区经济,专家认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密集的高新产业集群,是打造一流湾区经济的必要元素,两者缺一不可。深圳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完成区域内的产业升级转型。尤其要重视高端现代服务业的作用,积极利用前海深港合作平台和自贸区优势,打造更多的优势产业集群。

  4.

  □关键词 国际化城市

  深圳国际化建设进入快车道

  报告摘要

  努力建成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具体目标为:到202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对外投资合作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培育形成一批新的本土跨国企业,本土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数量达到8—10家;城市生产生活环境、管理方式、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程度显著提高;引进国际组织实现重大突破,国际交流活动更趋频繁。

  深圳外籍留学生仅为北京2%

  自2013年深圳市召开市委五届十八次全会明确提出“三化一平台”概念后,深圳的国际化建设被提上了日程;作为“一带一路”枢纽城市的深圳,在前海蛇口自贸区成立以后,国际化城市的建设便真正有了突破口;而正在召开的深圳第六届党代会再次明确提出,未来5年要努力把深圳建设成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化城市,这无疑成了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的催化剂。

  一组数据可从侧面反映深圳的国际化程度:深圳有2000多名留学生,是北京留学生数量的2%、上海的2.5%、广州的13.5%。此外,深圳的外籍人口不过3万人。

  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王庆国分析称,数据差异背后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深圳的大学少。大学是留学生的主要承载地,缺少优秀大学,就吸引不来海外留学生;其次,深圳的国际知名度还不高,难以通过城市地理优势吸引留学生;再者,深圳给留学生提供的条件有待改善。“外国人多不多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为国际化城市的一个重要指标,留学生在扩大深圳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也起着一定作用。”王庆国认为。

  在王庆国看来,深圳要重视留学生群体,因为留学生是思维活跃的群体,他们大多有海外游历的经历,视野开阔、想法独特,通过他们这个“窗口”可以更好地传播深圳,增加深圳的国际知名度,也让更多外国人愿意来深圳。

  世界500强落地深圳超260家

  尽管国际市场疲软,但深圳企业依然在外贸出口上创造新业绩。深圳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深圳外贸出口总额2844.03亿美元,下降7%,扣除融资性贸易因素后实际增长9.7%,连续22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4877.7亿美元,下降9.2%,剔除融资性贸易因素后实际增长9.8%。而从去年深圳获批全国跨境电商进出口综合试点城市之后,深圳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也达到了168.5亿美元,增长26%。

  有产品走出去,也有企业走进来。目前,在深圳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超过260家,而随着深圳多个总部基金的相继落成,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或华南区的总部也会陆陆续续在深圳安营扎寨。

  在资本市场方面,深圳的国际化程度也将因即将到来的“深港通”而得到深化。券商人士分析,“深港通”的开闸通过吸引国际投资,对于股票市场的扩容和稳定股票走势会有好处。另一方面,深圳可把握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契机,更好地规范股票市场的操作。其次,有助于提升深交所上市公司的国际知名度。

  自贸区有助国际化建设提速

  前海蛇口自贸区的成立,无疑让深圳的国际化建设进入快车道。王庆国分析,首先,自贸区给予了深圳发展更多的自由,深圳可以把国际上通行的惯例引进来,让国内和国外在贸易方面的理念更加趋同。其次,国外也将有更多城市的经济、文化理念和人才流进深圳,这将给深圳企业带来“走出去”的机遇。“深圳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很难依靠自己的能力走向国际,但如果通过对外开放的平台引进国外的风投,就等于给了企业很好的品牌效应,企业的发展也会加速。”王庆国说,自贸区未来的运作一定会把深圳推到国际前沿,深圳要了解国际市场,国际市场也会更加知晓深圳。

  深圳在国际化建设的道路上,能否借鉴香港和新加坡的做法?王庆国认为,这两个城市在国际化建设上固然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毕竟两地制度不同,所以深圳先以自贸区作为先行先试的窗口,如果试验效果好,便可能扩大范围,“香港企业运作本来就有很多国际资本元素,而我们没有,所以我们的国际化道路需要慢慢走,边走边看边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