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大房企在土地市场上尽情“挥金”,房企融资能力再度为业界所关注。截至目前,十大标杆房企年内融资额度已达到935.9亿元。这一额度同比2012年全年的413亿元,上涨幅度达到了127%。
预计今年也将是十大企业融资总额首次突破千亿。同时,非标杆房企融资量也明显上涨,融资总额已超过2012年全年融资的50%左右。业内人士分析,即便标杆房企前三季度销售业绩优异,但理论上房企似乎永远都处于缺钱状态。除了资本市场之外,房企也通过各类基金形式募资,比如信托计划、房地产基金等多元渠道融资。
海外融资受捧
前一阶段,伴随着甚嚣尘上的“房地产再融资开闸”的声音,多家上市房企也纷纷抛出再融资方案,现在也开始变得杳无音讯。专家指出,阻碍房企再融资的根本问题尚存,且看不到解决的预期,因此全面放开房企再融资的可能性很小,即便放开,也要考虑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有限度地放开。
因而,获取海外融资一直是标杆房企的目标。去年以来,多家在港上市的内地房企均有大额度融资,而且融资成本明显低于国内市场。对需求资金的房企来说,港股上市的融资成本要低很多。在香港等上市的内地房企在年内也有多家。内地股市不振,从目前内地股市来看,新股发行难度大,而且整体股市处于调整过程中。
北京中原地产市场部研究总监张大伟分析表示,目前房企拿地积极性高,对资金需求增加,而土地价格及溢价率不断上升。海外资金成本相比国内低,加上人民币升值因素,海外融资难度降低,目前地产企业赴海外的融资成本大约在5%-6%左右,明显低于国内平均资金成本。与此同时,楼市调控已常态化,房企对资金安全更加关注。房企多元化筹措资金可降低资金风险,避免受到调控影响。整体来说,当下楼市量价均居于高位,而开发商的资金情况明显好于往年,在这种情况下调控楼市的难度明显加大。
市场后期看涨
业内预期,随着标杆房企融资额度上升,加之房企销售任务普遍完成良好,四季度出现惜售以追求高利润的可能加大。同时,各地频繁出现的地王将导致市场定价权完全掌握在开发商手中。购房者有可能恐慌性入市。
专家建议,“国五条”力度减弱,多数城市依然延续之前的市场走势,上涨趋势未变。民众对政策预期开始改变,市场已经到了必须出台长效机制的时期。从目前市场整体看,虽然“金九银十”量价上涨已经成为定局,但部分城市可能在四季度为了完成调控房价目标出台部分调整,以及其他可能出台的长效机制将会在四季度逐渐出台,这次措施有望可以逐渐抑制房价的上涨幅度。
相关新闻
房企拿地成本上升
土地成本的上涨让各大房企的资金压力正呈现放大趋向。
中国某研究院对十家代表房企在前三季度拿地数据统计显示,前三季度十家代表房企拿地总量已超去年全年,一二线城市为重点布局区域,但拿地成本较以往明显增加。相应的,资金压力有所放大。
根据数据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十大代表性企业累计拿地金额为2447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5倍,比去年全年水平高出11%。累计拿地面积为7553万平方米,相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46%。
仅在三季度,十大房企拿地金额就达934亿元,环比增长18%,同比增长66%。具体来看,7月和9月为拿地高峰期,拿地金额分别达到388亿元和372亿元,为今年最高水平,一二线热点城市仍成为企业争夺重点,高总价、高单价、高溢价地块频现,而众多房企争抢优质土地资源也令土地成本大幅提高。
此外,CPI涨幅将令房企融资成本上升。9月CPI大增3.1%,远超预期,创7个月新高。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认为,CPI上行是必然的,去年6-7月两次降息,一般经过一年半左右后传递至CPI。9月CPI涨幅远超预期,国家货币政策必须更多考虑控通胀因素,市场流动性将会收紧,或直接影响到房企融资。
拿地成本攀升导致企业负债有所上升。2013年前三季度,十大代表房企总资产额为19957亿元,负债总额为15051亿元,比去年末分别增长13.6%和14.6%,资产负债率仍维持在75.4%的较高水平,比去年底提高0.7个百分点,主要由于2013年以来企业纷纷加大拿地力度,积极投资导致房企的资金杠杆进一步提升。上半年,去除预收账款后的有效负债率为47.4%,较上年末下降1.1个百分点,仍然维持在合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