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房企绿地的狂奔:资金质疑下 年内两度借壳上市

发布时间:2013/7/9 9:00:09 浏览次数:105 来源:


      新浪乐居讯(编辑 徐佳)绿地借壳上市的猜测已在坊间盛传许久,今年终于得以尘埃落定。7月2日,绿地被曝在A股买壳,此次瞄准的公司为金丰投资,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谨慎回应称,有这个可能,但目前不便回答。而就在此前的5月8日,绿地宣布以30亿港元收购盛高60%股份,成功借壳登陆公开资本市场。若对金丰投资的收购完成,绿地在年内将同时收获A股和H股市场两大融资平台。

  回看绿地近几年的发展,表现十分抢眼。去年,其房地产业务首次突破千亿,以1078亿元的销售额位居全国行业第二。今年上半年,绿地又以653亿元的销售金额,位列2013上半年房企销售TOP50榜单第二,仅次于万科。在土地市场也常见其身影,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27日,包括合作项目在内,绿地今年已纳储突破300亿元。张玉良曾公开表示,五年之内,要做到全球企业200强。

  业内人士认为,绿地此番上市,将有利于解决其庞大的资金需求。尽管绿地一直坚称不差钱,但急于在今年借壳上市的举动,也引起了外界对这家千亿房企资金紧张的质疑。一直以来,绿地的数据透明度不高已成为行业的共识,有分析称随着其在商业地产的投入不断增加,其对资本市场融资的需求不可避免。

      密集出手购置土地 外界称资金压力不小

  近年来,绿地在土地上的投入颇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27日,绿地今年已纳储超过300亿元,仅在上海,就已购入5幅经营性用地,总金额约72亿元。张玉良曾表示,今年绿地土地储备计划确定为800亿元左右。与2012年相比,绿地在土地的投入有所增加,去年绿地新增土地储备10557亩,可建建筑面积1908万平方米,土地款支出约为600亿元。

  据新浪乐居了解,绿地今年拿地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南京、昆明等地。仅在上海,绿地就已购入五幅经营性用地,其中最贵的地块要属其最近拿下的徐泾镇会展中心3号地块。资料显示,6月27日,绿地与一家名为“福建泰坤贸易有限公司”的企业,以47.21亿元总价联合拿下该地块,成交价较去年2月的起拍价上涨达31亿元。这块地在当时被称为上海今年的“总价地王”,一周后该称号再度易主。

  7月3日,绿地又参与了位于松江区泗泾镇泗凤路一号A商住地块的竞拍,这场集结了万科、保利、金地、招商等房企巨头的争夺,最终上海保利盛冠投资有限公司以23.56亿元的价格竞得此地块,楼板价12568元/平方米,溢价率131%。有猜测称,绿地此次失手,或与其6天前大手笔拿下徐泾地王有关。

  尽管绿地一直坚称“我们比上市公司还有钱”,但随着发展规模的逐渐庞大,对于资金的需求不可避免。此前,业界对于绿地资金紧张的局面时有质疑。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绿地数据透明度不高是业界的共识,营收数据中应包括为数不少的关联交易。此次绿地选择包装上市的资产也属于占用资金较多的项目,借壳上市有助于为集团减压。

  据了解,目前绿地商业项目部分总体持有和出售的比例基本是3:7,由于占用大量资金,在回笼现金流需求迫切的情况下,绿地会选择多卖一些项目中心办公楼和一般商业设施,核心部分不出售,以持有酒店和商场为主。

  地产人士分析称,商业地产与住宅的运营完全不同,住宅属于快进快出,能较快收回资金,而商业地产需要长期持有,做商业越多资金链就会受到越大影响。目前,绿地的资本金有限,增加土地储备,持有商业物业,资金是显而易见的瓶颈。急于在今年借壳上市,对于资金的需求或是一个重要原因。

      千亿房企的扩张步伐

  绿地作为一家上海本土房企,自1992年成立至今,已有21年,其足迹已涉及6个国家、25个省市、70余座城市。2011年底,绿地进入世界500强行列。能够先于地产大佬万科进入世界500强,有分析称与其多元化的战略密不可分。从2007年起,绿地集团确立能源为第二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能源、金融、建设等其他产业,目前,房地产和能源产业在集团收入中各占40%,其他产业占20%。

  去年,绿地在房地产业的销售金额超过1050亿元,成为千亿级房产新军。日前,张玉良透露,公司预计今年营业总收入达3000亿元,其中房地产板块的收入将实现1800亿元。

  作为超高层专业户,借此之名,绿地的版图也正在逐步扩大,有数据显示,中国的超高层建筑,50%以上由绿地贡献。资料显示,2009年至今,绿地参与了大连、抚顺、成都、马鞍山、济南、南昌、武汉等城市的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等项目,在西安、南昌、郑州等多个省会城市,城市综合体规模超过100亿元。

  酒店和商业地产也是绿地在房地产主业上的延伸领域。自2005年起,绿地开始涉足酒店产业,公司注册在香港,先后与洲际、万豪、朗廷等知名酒店管理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其官网显示,作为房地产主业的有益延伸,绿地酒店产业板块已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目前建成及在建酒店60余家,资产规模200多亿元,绿地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已成为国内最大酒店物业持有商和管理运营商之一。

  在绿地2012年公布的业绩报告中显示,在房地产板块的千亿业绩中,商业地产的贡献占比超过40%。绿地董事长张玉良日前透露,目前绿地已经把40%的开发量都放在商业地产上,其中在建面积4500万平方米,已建面积达到3000万平方米。

  自2011年起,绿地的生意伸向了海外,在亚洲、欧洲、大洋洲三个国家投资房地产,在韩国济州项目首批产品预售在即、逐步进入投资收获期,今年其海外收入将达到20亿元。

  某上市公司房企表示,从绿地近几年的发展看,拓展海外也是绿地的一个发展方向。海外项目的操作思路和国内不同,在国内,绿地可以加快工期和销售速度实现资金周转,但是在海外承建方都是当地企业,工期较长,资金沉淀时间较长,最大需求就是融资。

  上市之梦由来已久

  近几年,内地股市融资大门持续向房企关闭,赴港借壳上市成为不少内地房企的选择。自2012年至今,万科、金地、招商地产、大连万达等内房企都在香港寻求壳公司上市。在国内千亿房企中,绿地是唯一未上市的公司。事实上,上市是绿地长久以来的一个梦想。

  早在2008年时,张玉良曾称,绿地一定要上市。彼时,曾有消息称,绿地上市的几种方案中,国内IPO是首选目标。但由于绿地股权结构复杂、多元化经营等因素,使得独立上市不具备操作性。

  2009年时,有传闻称,绿地欲借壳*ST白猫完成上市,此间,关于其将借壳另外一家公司金丰投资的消息也不断被报道。及至今年初,张玉良首次公开上市计划,称由于整体上市缺少条件,为了加快上市步伐,绿地选择拆分上市,快的话今年上半年,慢的话今年肯定完成。他当时透露,酒店集团以及海外业务将被注入到香港上市子公司。

  此次收购盛高借壳实现H股上市、并很有可能借壳金丰投资实现国内A股上市,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绿地在拥有两个上市平台后,一定会借力资本市场获得充足的发展动力,未来企业销售规模将保持高速增长,继续巩固和提升行业地位。

  也有分析称,以绿地集团现在的规模,至少还需要2-3个上市公司。但此次借壳与收购盛高置地又有不同,不是简单的商业行为,更像是一个政府选择。因为上海需要一家在全国代言城市的标杆企业,国企背景的绿地集团无疑是最好选择。绿地集团的买壳之路未来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