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缓堵保畅” 厦门启动一批重大交通工程建设

发布时间:2013/1/6 9:00:00 浏览次数:229 来源:


 堵堵堵,厦门的路好堵。

  为了“缓堵保畅”,厦门市委、市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其中包括启动一批重大交通工程建设。

  修路,是为了解堵。但在修路的过程中,因为要破路、要限行,反而使得原本就堵的道路更堵了。

  今年,轨道交通马上要全面铺开建设,同时,厦门还有许多在建重大交通工程。可以预见,施工期间,厦门路面将承受更大压力。如何缓解重大交通工程施工期间的交通压力,成为今年“两会”的一个热点。

  昨日,导报记者邀请政协委员、交通专家等,一起走进本期的“两会议事厅”,讨论对策。

  现状调查 修路造成新拥堵

  疏港路下穿仙岳路口通道的建设,让很多市民深有感触。

  这段时间以来,该片区的交通拥堵,迅速从东渡路、仙岳路,扩散至湖滨西路、北路及南北通道。

  “原本不堵的仙岳路,因为疏港下穿通道在建,变得随时堵,有一次,把海沧大桥也堵住了。”一位市民抱怨。

  “今年,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将全面动工,更大规模的路面改造、交通管制将给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岛内交通带来更为严峻的考验。”民进厦门市委有关人士说。

  民进厦门市委方面认为,路还是要修的,关键在于要未雨绸缪。

  为此,今年“两会”,民进厦门市委拟提案,建议在重大交通工程建设期间,研究出台缓解交通拥堵的措施。

  公交优先 有条件就开公交专用道

  道路很堵,如何才能有效缓解?多位市政协委员认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王道”。

  公交要优先,首先要在确保路权分配、基础设施用地、通行优先等各项公交优先政策落实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道路资源,扩大公共交通专用道规模。

  民进厦门市委建议,在嘉禾路、疏港路、金尚路、仙岳路等有条件的道路,增加公交专用道。理论上,对于不低于双向四车道的道路,都可以给出两条公交专用道,使公共交通专用道形成网络。

  同时,合理布设公交站点,将短距离站点进行合并,保证两个站点间距离在500米到1000米之间,以提高公交运行效率。

  “要进一步完善公交票制系统改革,推广新的公交电子票制(即公交IC卡)自动收费系统,推出换乘优惠,实现不同线路、不同交通方式间(BRT与普通交通)的一卡换乘。”民进厦门市委有关人士建议,在一定时间段或区域内,换乘公交不收费或对换乘实施更宽松的优惠。

  借鉴国外经验 探索分步收取拥堵费

  民进厦门市委还建议,扩大“绿波带系统”的使用面。

  目前,厦门已在少量路口使用了“绿波带系统”,初见成效。该系统能根据道路车辆行驶的速度和路口间的距离,自动设置红绿信号灯的点亮时间差,在不增加道路硬件设施投入的情况下,道路通过能力增加40%以上。

  “要发挥电子交通告示牌的作用,信息提示内容为最及时的交通路况,这样才能真正引导车辆分流。”民进厦门市委有关人士举了个例子,如,“隧道内拥挤,平均时速20公里,预计隧道通过时间15分钟”;“厦禾路前方拥堵,平均车速10公里/小时”等。

  适时收取拥堵费,提高车辆出行成本。民进厦门市委认为,道路拥挤收费是国外解决交通拥堵的成功经验之一,厦门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向进入市中心区的外地车辆征收交通拥堵费,减少过境车辆对厦门市区的交通压力。

  第二步,在岛内道路极度超负荷时期,在岛内重点区域如鹭江道、厦禾路、嘉禾路、湖滨南北路、仙岳路等交通要道或重点建设工程沿线,分时段对进入该区域的车辆收取道路拥赌费。

  林地球(交通问题专家、“非常10+1”专家团专家):考虑多设公交专用路

  多个重点项目开工,交通拥堵,可想而知。林地球说,对于经过施工路段的公交车,可改成区间车,统一调配,大站停靠、穿插停靠,尽量减少停靠站点。

  而对于利用现有道路资源,设置为公交专用道,林地球则认为,设置公交专用道,不如设置公交专用路。

  “公交专用道一旦监管不到位,便形同虚设。BRT之所以成功,是因为高架,也是专用路。”林地球建议,厦门可规划开辟一些“二马路”为公交专用路,双向两车道就好。

  “公交专用路可以大大提高出行速度,市民可再接驳其他公交线路,要有换乘概念。”林地球说。

  林地球还建议,工程要分批、分段施工,路上的疏导牌也要科学、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