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闹”揭示民众心态:“势力”强于“契约”

发布时间:2012/3/16 14:30:01 浏览次数:119 来源:


      核心提示:我们社会的基本框架和大部分运行方式,都不是以“契约”为基础建立的,而靠一种综合的、混沌的、笼统的“势力”来决定格局的,在一个实质上不太有序的社会中,不管形式上的契约或法规怎么样,谁心里都明白,决定性因素在于这个团体制造的压力大小。

  一波又一波的“房闹”事件,把中国房地产这出大戏,推到了一个更具戏剧性的小高潮,让人哭笑不得。房价上涨,人们抱怨指责;房价下降,买房人大闹,这说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成功地将广大民众,分割为“房地产商”、“已买房者”和“没买房者”三个对立的阵营,互相之间是直接的“零和”冲突,非此即彼,你输我赢,太影响社会和谐了!

  对“房闹”,公众并不一定同情,甚至有些人觉得,正是他们当初的投机哄抬,造成了房价居高不下。现在到了这一步,开发商和公众往往以“缺少契约精神”来批评质问他们,既然买房是自愿的,任何商品价格都可能有涨有跌,为何降价就闹?那涨价了,是否也要把利润分给开发商?云云。

  任何事情,单拿一个逻辑说,都似乎有道理,但如果同时考虑现实中并存的几种逻辑,就显得不那么容易判断了。在中国今天,至少还有其它逻辑,不能忽视。

  一、关于“契约精神”,大家都知道市场契约的道理,但有道理不一定就没可能,须知,我们社会的基本框架和大部分运行方式,都不是以“契约”为基础建立的,而靠一种综合的、混沌的、笼统的“势力”来决定格局的,在一个实质上不太有序的社会中,不管形式上的契约或法规怎么样,谁心里都明白,决定性因素在于这个团体制造的压力大小,如果某些部门承受不了压力,就可能改变,现实中不断出现类似案例……民众是从现实经验,而不是从书本和新闻联播中获得自己的判断的。反正不管怎样,一般常人根深蒂固的信念,不是什么契约或法规,而是各种力量的综合PK。所以能闹就闹,至少也要闹闹试试,努力了才不会后悔,成了最好,不成也没有更多损失。

  二、话语权的争夺。“房闹”,深层次体现了人们对于长期以来地产商全面主导话语权的一种不满和反抗。由于“种种原因”,关于房子的舆论似乎被地产商把持,各种主流论述,也都不知不觉地变成地产商的声音———不仅满世界都是“刚需”、“只涨不跌”等神话,就连新闻报道用词上,也都是十分偏颇,比如楼价下降,人们就说“惨淡”,上升就说“回暖”……这种“冷”、“暖”,明显地是站在地产商角度的“冷暖”,而不是期待买房人的“冷暖”———买房者应该是越降价越暖,越涨价越惨!……而“房闹”们,终于打破了这种话语垄断,不再以地产商的感受为中心,而是以买房者的感受为中心,颠覆和重构地产界的话语体系!说白了,就是:“关键不是你,而是我,今天我觉得不爽!”“我急了也可以找出各种理由退房,就像你们当初找出各种理由忽悠我们买房一样”……究竟谁的感受更重要?要看各种势力博弈了。

  三、任何契约或交易,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抽掉这个前提,任何好事也无法操作,比如房子质量,如果成心找茬,总能找到问题的。人不是神,建筑工人做的活儿总是有些纰漏,再高的质量标准,也有限度,更何况在中国目前各行各业的平均质量水平下,像房地产这么个大宗复杂商品,不可能太精致。但原来由于住房的所谓“稀缺性”和买房者的“幸运幻觉”,形成了买房者与地产商之间一种客观的共谋关系,掩盖了人们对房子质量的挑剔。现在大家一旦反目成仇,互相挑毛病,各种问题就都有可能出现,从广告虚假,到建筑瑕疵,到销售诱导等等……总能找出各种缺失疏漏———对于两个挖空心思互相揭弊的对手而言,当“斗争”和“赢”成为基本目的的时候,那找出问题,应该不难。

  对于这类问题,从长远和根本上说,是要优化社会的基本结构和机制,这是扯远了。眼下的问题在于,中国住房问题,很明显是解决得太晚了。其实早在房改后不久,很多问题已经显露,明眼人已经看出并提醒社会,但当时人们——— 地产商、购房者、官员———都痴迷于追逐房地产带来好处的疯狂中,谁也听不进不同声音,拖到现在,积重难返,再要拆解解决,必有牺牲者,而不可能是多方共赢了。关键就在于,现在这个损失谁来承担,怎么承担,在这一点上,各方都在处心积虑……这恐怕就超出了房地产自身的逻辑,而要放到更大的社会背景中去观察思考了。

  于长江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副院长